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聚焦地方两会|锚定高质量发展,“诗与远方”赋彩美好生活

2024-05-16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4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多地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创新,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构建发展新格局,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培育文化新标识,不断提升区域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将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努力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报告强调,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完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其中包括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风貌街区等的保护利用,筹建上海革命军事馆;深入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健全文艺院团“出人出戏”激励机制,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等。

近日,重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重庆市市长胡衡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报告明确,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重庆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推进“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和巴渝文库出版,高标准建设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一体保护提升“红色三岩”。创新文艺创作生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启动筹备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健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建设一批城乡书房、文化驿站、乡情陈列馆等。

在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陕西省省长赵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陕西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推进石峁申遗,深入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点考古研究。建好用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加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提高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做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促进西安鼓乐、咸阳茯茶、汉中藤编等特色非遗的传承发展。

扩大文旅消费,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4年将出真招、谋实策,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将大力推进投资消费提质增效。加快繁荣文旅消费,持续推进“文旅创新升级工程”,全面构建“一轴一廊、一核三区”文旅发展“全景图”,启动“云游宁夏”项目。着力提高“宁夏二十一景”品质,突出强化沙漠游、红色游、酒庄游、冰雪游、乡村游等大规模、大流量旅游基础条件,主动融入西部联游大环线、全国旅游大市场,全年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均增长10%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突出高水平创新、高标准供给、全要素保障、全方位联动,下功夫学先进、增特色、强服务、降物价,不断提升驻留率、回头率,齐心协力推动宁夏的美食、美酒、美景红火起来。

重庆市提出,多措并举稳投资促消费,充分激发需求潜力和经济活力。扩大文旅消费,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抓住不夜重庆、研学露营、冰雪避暑、后巷经济等消费热点,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联动,用好便利过境停留、离境退税等政策,开发更多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出更多国货潮品、文创精品。

坚持融合发展,彰显文旅活力与担当

在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同共进、多业融合发展等成为高频热词。展望2024年,文化和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值得期待。

今年,四川提出“保持文旅经济热度”。2024年,四川省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更好满足游客的各种消费需求,大幅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办好“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支持规划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大熊猫生态旅游风景道、藏羌彝文化旅游风景道、蜀道三国文化旅游风景道和大渡河风景道,打造国道318“中国最美高原景观大道”和绿色超级充电走廊,推进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九寨、大蜀道等交旅融合发展,支持华蓥山川渝文旅一体化发展;持续抓好稻城亚丁世界级文旅新地标建设;启动实施“三州”全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加强农文旅融合,让绿水青山、雪山草甸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等。

围绕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上海市提出,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建设保护规划,加大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力度,推动浦江游览航线南北延伸、苏州河文旅功能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促进入境旅游,推动国际邮轮全面复航。发挥重大节展带动效应,办好各类高品质文旅活动。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游览等文旅新业态。

(统稿:孙丛丛 参与采写:韩洁、黄艺芹、侯文斌、秦毅、崔娜、王雪娟)


加快推进湖南省非遗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 张音悦

当前,湖南省数字化非遗建设还不完全适应当前文化传承的需求,数字化非遗系统动态管理平台缺失,非遗IP品牌化效应欠缺,宣传也亟待加强,数字化非遗工作任重道远。

一是要打造“一网、一馆、一商城、一新场景”升级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记录工程,创新不同门类非遗数字化内容展示方式,注重不同场景非遗的数字化内容展示,根据地域、空间、规模打造不同的非遗地域文化。

二是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规范数字非遗展示平台及资源库标准,将数据源与非遗实体进行关联,展现各地区非遗项目与其他种类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规范湖南数字非遗各级项目与传承人申报标准,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建立数字化申报档案,动态管理全省非遗申报情况。

三是要健全湖南非遗数字化系统和场馆建设标准。要加大各级非遗数字化场馆体验和建设力度,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既要打造线上展览,也要在公共文化设施和空间中打造非遗线下展示和消费场景,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打造“非遗+村落”“非遗+剧本体验”等非遗项目开发新模式。

四是要实施研培计划,提升传承能力。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促进非遗保护理念的社会传播,分层次对非遗传承人、工作者进行非遗数字化新思维、新技能培训,满足时代对非遗传承人提出的新要求。

五是要加大湖南数字非遗宣传力度。建设全媒体矩阵,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采访整理)


坚持文旅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双向促进

四川省人大代表,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 康

今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文旅经济热度”,这是行业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文旅行业中,产品、服务和品牌都是核心竞争力。过去一年,不少地方的文旅业呈现出热闹沸腾之景,这是新的萌动的开始,也侧面反映出文旅市场需要提档升级。简而言之,就是市场要求匹配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旅品牌的塑造。作为文旅行业的从业者,在“看热闹”的同时,不忘新的市场机遇对行业提出的要求更为关键。

分析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不难发现,一个好的文旅项目、文旅产品、文旅品牌,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一个景区可能要做5年、10年甚至更久,需要久久为功。这样的长时间坚持,更需要文旅行业从业者有清晰的目标和定位,要靠产品和品牌“打天下”。

文化旅游是凉山的独特优势。凉山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正大力实施“文旅强州”战略。作为凉山州属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终致力于文旅创新融合探索、文旅全产业链打造和自主品牌孵化,是凉山实施文旅强州战略、创建四川文艺副中心、打造全国民族文化高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力量。

2024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坚持文旅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双向促进,构筑文化艺术、旅游服务、景区开发、体育康养、文旅要素五大主业板块,全要素培育新文旅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新文旅创造力,形成新文旅体系竞争力,推动山里山外新文艺、新服务、新景区、新体育产品创造,为文旅融合、城乡融合高质量双向促进提供舞台。

(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采访整理)


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惠民服务新场景

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编辑部主任 刘珂辛

近年来,河北城市书房、名家工作室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全省拔节生长,广受好评。2024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繁荣文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惠民服务新场景成为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现阶段,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势在必行。比如,结合城乡文化特质、地域特点,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在城乡重点区域打造一批有品位、有特色、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样板工程,形成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效应。对城市更新过程中腾退的废旧工厂等,要根据其特点和功能进行创意性改造和综合性利用,建设既彰显空间原有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风格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也要积极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新功能,在做强基础性、常态性服务的同时,打造新的服务场景,提高空间利用率,让群众愿意走进来、留下来。

同时,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社区、进公园、进学校、进商圈,建设“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更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提倡建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社区(公园、学校、培训机构)联盟,统筹规划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规模、运营模式等,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管理,使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健康、可持续地运行。

另外,要改变“空间即建筑”的观念,建立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载体的抽象的公共文化空间。推进以品牌项目为载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仅能够赋能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聚拢扩大品牌参与人群,联通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本报驻河北记者 范海刚 采访整理)


让城市艺术综合体提升消费体验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晓刚

在体验消费升级、场景审美进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场馆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活动缺乏创意、文化产品不够精致等缺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文化服务和文旅消费的新需求,亟待转型升级、提高服务品质。因此,无论是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还是商业性的艺术综合体、艺术园区、文创街区等,都可以通过服务项目的整合提升,重塑艺术、空间和人的关系,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提升服务效能,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比如,现在的山东美术馆不是单一的展览展示空间,观众可以在两间装修风格各具特色的咖啡馆中聚会,在3家艺术品商店把艺术“带回家”。

如何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

首先,要强化系统观念。各地主管部门要从标准制定、建设选址、空间布局、功能分布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主动融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和战略,与周边其他的文化、文博、旅游、商业机构实现业态互补、协同发展。通过新建、改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闲置空间、休闲景观、工业遗址等,不断推动多功能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

其次,要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文化场馆实施分类管理。不能一味贪大求全做功能叠加,要以观众需求为引导,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艺术综合体,防止简单化、一刀切现象。各地可选取基础好、区位优、观众认可度高的场馆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进行推广。

再次,强化服务提升。城市艺术综合体的打造不仅是硬件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的升级。要加强观众需求调研,因需而动提供特色服务。此外,还要加强系统内部单位之间的融合,与各大院团、文博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广泛开展合作。打破单一服务的局限,策划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特色突出、参与性强的体验活动和教育活动。在满足基本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可围绕行业特色,提升特色餐饮服务的整体品质。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采访整理)


助力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上海市政协委员、景域集团董事长 洪清华

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在推动入境游发展上力度空前:铁路部门推出外国护照在线身份核验服务、对法德意荷西马六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与新加坡、泰国互相免签……但签证环节只是入境游的第一步,我国入境游面临以传统组团为主,散客化、自由行市场布局不足,目的地宣传吸引力不足,入境游友好型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等问题。

围绕全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上海正在高水平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为进一步放大上海入境游对长三角、全国入境游发展的引擎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探索布局。

首先,要创新营销,强信心、增魅力。围绕行业痛点,从行业供给端与消费需求端双向增强入境游的宣传。可以借助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加强与国外旅行商、文旅企业的沟通合作,坚定其对我国入境游市场的信心,加大投入布局;利用国外主流新媒体平台,以更多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巧借热点话题,增强宣传推介,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要打造友好型入境游环境,开辟上海特色的入境游线路。上海在入境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继续在电信网络、消费与支付、酒店选择、公共标识等方面,从国外游客尤其是自由行客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打造更友好、更便捷、更多元的服务环境。同时,开辟具有上海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提供丰富多样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游客体验。

再次,要打造长三角入境旅游示范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文相亲、地缘相近,自然风光等各有特色,互补性很强,文旅产业发展水平高。可参考国外成熟旅游目的地大区模式,由上海发起成立长三角入境旅游示范区,强化四地优质资源组合,推出更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线路产品;探索以统一的政策提升外国游客出游的便利性。此外,还可以发挥上海高等教育事业发达的优势,扩大入境游相关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本报记者 韩 洁 采访整理)

2024年3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锚定高质量发展,“诗与远方”赋彩美好生活》

↓ ↓ ↓ ↓ ↓ ↓ ↓ ↓ ↓

责编:陈陈

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各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4年的重点工作任务。多地将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提出进一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文旅融合创新,丰富大众文化生活,更好地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构建发展新格局,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打造培育文化新标识,不断提升区域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

在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将进一步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深耕厚植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努力在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前列。报告强调,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完善历史文化传承保护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其中包括深入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加强红色遗址、革命文物、风貌街区等的保护利用,筹建上海革命军事馆;深入实施上海文艺再攀高峰工程,健全文艺院团“出人出戏”激励机制,推出更多“上海原创”精品等。

近日,重庆市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重庆市市长胡衡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加快打造新时代文化强市,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报告明确,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施重庆历史文化研究工程,推进“考古中国—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和巴渝文库出版,高标准建设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一体保护提升“红色三岩”。创新文艺创作生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启动筹备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健全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机制,建设一批城乡书房、文化驿站、乡情陈列馆等。

在陕西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陕西省省长赵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4年,陕西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深度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积极推进石峁申遗,深入推进太平遗址、秦东陵等重点考古研究。建好用好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明重要标识地。加强文物古迹、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等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提高大遗址保护利用水平,做好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和整体展示,促进西安鼓乐、咸阳茯茶、汉中藤编等特色非遗的传承发展。

扩大文旅消费,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明确,2024年将出真招、谋实策,培育壮大新型消费、稳定和扩大传统消费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提出,将大力推进投资消费提质增效。加快繁荣文旅消费,持续推进“文旅创新升级工程”,全面构建“一轴一廊、一核三区”文旅发展“全景图”,启动“云游宁夏”项目。着力提高“宁夏二十一景”品质,突出强化沙漠游、红色游、酒庄游、冰雪游、乡村游等大规模、大流量旅游基础条件,主动融入西部联游大环线、全国旅游大市场,全年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均增长10%以上,积极创建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坚持以游客为中心,突出高水平创新、高标准供给、全要素保障、全方位联动,下功夫学先进、增特色、强服务、降物价,不断提升驻留率、回头率,齐心协力推动宁夏的美食、美酒、美景红火起来。

重庆市提出,多措并举稳投资促消费,充分激发需求潜力和经济活力。扩大文旅消费,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积极创建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抓住不夜重庆、研学露营、冰雪避暑、后巷经济等消费热点,加强与周边省市的旅游联动,用好便利过境停留、离境退税等政策,开发更多沉浸式消费场景,推出更多国货潮品、文创精品。

坚持融合发展,彰显文旅活力与担当

在多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区域协同共进、多业融合发展等成为高频热词。展望2024年,文化和旅游“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值得期待。

今年,四川提出“保持文旅经济热度”。2024年,四川省将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更好满足游客的各种消费需求,大幅提高旅游综合收入。办好“引客入川”“冬游四川”“文旅消费季”等系列活动,实施巴蜀文旅全球推广计划,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支持规划建设三星堆文化旅游发展区;建设大熊猫生态旅游风景道、藏羌彝文化旅游风景道、蜀道三国文化旅游风景道和大渡河风景道,打造国道318“中国最美高原景观大道”和绿色超级充电走廊,推进大峨眉、大香格里拉、大九寨、大蜀道等交旅融合发展,支持华蓥山川渝文旅一体化发展;持续抓好稻城亚丁世界级文旅新地标建设;启动实施“三州”全域旅游创新发展行动,加强农文旅融合,让绿水青山、雪山草甸加快转化为金山银山等。

围绕深化文旅融合发展,上海市提出,实施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海段建设保护规划,加大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片区开发建设力度,推动浦江游览航线南北延伸、苏州河文旅功能提档升级。加快发展红色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促进入境旅游,推动国际邮轮全面复航。发挥重大节展带动效应,办好各类高品质文旅活动。积极探索沉浸式体验、虚实结合游览等文旅新业态。

(统稿:孙丛丛 参与采写:韩洁、黄艺芹、侯文斌、秦毅、崔娜、王雪娟)


加快推进湖南省非遗数字化高质量发展

湖南省政协委员、湖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 张音悦

当前,湖南省数字化非遗建设还不完全适应当前文化传承的需求,数字化非遗系统动态管理平台缺失,非遗IP品牌化效应欠缺,宣传也亟待加强,数字化非遗工作任重道远。

一是要打造“一网、一馆、一商城、一新场景”升级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非遗记录工程,创新不同门类非遗数字化内容展示方式,注重不同场景非遗的数字化内容展示,根据地域、空间、规模打造不同的非遗地域文化。

二是要统筹规划、统一管理。规范数字非遗展示平台及资源库标准,将数据源与非遗实体进行关联,展现各地区非遗项目与其他种类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规范湖南数字非遗各级项目与传承人申报标准,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保护机制,建立数字化申报档案,动态管理全省非遗申报情况。

三是要健全湖南非遗数字化系统和场馆建设标准。要加大各级非遗数字化场馆体验和建设力度,推动非遗与乡村振兴、旅游等深度融合发展。既要打造线上展览,也要在公共文化设施和空间中打造非遗线下展示和消费场景,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打造“非遗+村落”“非遗+剧本体验”等非遗项目开发新模式。

四是要实施研培计划,提升传承能力。扩大非遗传承人队伍,促进非遗保护理念的社会传播,分层次对非遗传承人、工作者进行非遗数字化新思维、新技能培训,满足时代对非遗传承人提出的新要求。

五是要加大湖南数字非遗宣传力度。建设全媒体矩阵,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

(本报驻湖南记者 张 玲 采访整理)


坚持文旅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双向促进

四川省人大代表,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刘 康

今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保持文旅经济热度”,这是行业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在文旅行业中,产品、服务和品牌都是核心竞争力。过去一年,不少地方的文旅业呈现出热闹沸腾之景,这是新的萌动的开始,也侧面反映出文旅市场需要提档升级。简而言之,就是市场要求匹配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推动文旅品牌的塑造。作为文旅行业的从业者,在“看热闹”的同时,不忘新的市场机遇对行业提出的要求更为关键。

分析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不难发现,一个好的文旅项目、文旅产品、文旅品牌,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一个景区可能要做5年、10年甚至更久,需要久久为功。这样的长时间坚持,更需要文旅行业从业者有清晰的目标和定位,要靠产品和品牌“打天下”。

文化旅游是凉山的独特优势。凉山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正大力实施“文旅强州”战略。作为凉山州属国有独资文化企业,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始终致力于文旅创新融合探索、文旅全产业链打造和自主品牌孵化,是凉山实施文旅强州战略、创建四川文艺副中心、打造全国民族文化高地和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力量。

2024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将坚持文旅融合和城乡融合发展双向促进,构筑文化艺术、旅游服务、景区开发、体育康养、文旅要素五大主业板块,全要素培育新文旅产业体系,持续提升新文旅创造力,形成新文旅体系竞争力,推动山里山外新文艺、新服务、新景区、新体育产品创造,为文旅融合、城乡融合高质量双向促进提供舞台。

(本报驻四川记者 王雪娟 采访整理)


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惠民服务新场景

河北省政协委员、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调研编辑部主任 刘珂辛

近年来,河北城市书房、名家工作室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全省拔节生长,广受好评。2024年的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繁荣文化发展,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赋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打造惠民服务新场景成为推进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现阶段,群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特点,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势在必行。比如,结合城乡文化特质、地域特点,融入现代设计元素,在城乡重点区域打造一批有品位、有特色、小而美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样板工程,形成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效应。对城市更新过程中腾退的废旧工厂等,要根据其特点和功能进行创意性改造和综合性利用,建设既彰显空间原有特色又符合当代审美风格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对传统公共文化设施,如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也要积极拓展公共文化空间新功能,在做强基础性、常态性服务的同时,打造新的服务场景,提高空间利用率,让群众愿意走进来、留下来。

同时,要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进社区、进公园、进学校、进商圈,建设“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群众更便捷地享受文化服务。提倡建立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社区(公园、学校、培训机构)联盟,统筹规划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规模、运营模式等,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运营管理,使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健康、可持续地运行。

另外,要改变“空间即建筑”的观念,建立以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载体的抽象的公共文化空间。推进以品牌项目为载体的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不仅能够赋能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而且能够聚拢扩大品牌参与人群,联通社会资源,形成社会合力,产生良好社会效应。

(本报驻河北记者 范海刚 采访整理)


让城市艺术综合体提升消费体验

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杨晓刚

在体验消费升级、场景审美进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场馆存在服务内容单一、活动缺乏创意、文化产品不够精致等缺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群众文化服务和文旅消费的新需求,亟待转型升级、提高服务品质。因此,无论是大型公共文化服务场馆还是商业性的艺术综合体、艺术园区、文创街区等,都可以通过服务项目的整合提升,重塑艺术、空间和人的关系,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提升服务效能,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比如,现在的山东美术馆不是单一的展览展示空间,观众可以在两间装修风格各具特色的咖啡馆中聚会,在3家艺术品商店把艺术“带回家”。

如何打造城市艺术综合体?

首先,要强化系统观念。各地主管部门要从标准制定、建设选址、空间布局、功能分布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主动融入城市发展整体规划和战略,与周边其他的文化、文博、旅游、商业机构实现业态互补、协同发展。通过新建、改建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利用闲置空间、休闲景观、工业遗址等,不断推动多功能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

其次,要对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规模的文化场馆实施分类管理。不能一味贪大求全做功能叠加,要以观众需求为引导,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的艺术综合体,防止简单化、一刀切现象。各地可选取基础好、区位优、观众认可度高的场馆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后再进行推广。

再次,强化服务提升。城市艺术综合体的打造不仅是硬件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服务内容和服务质量的升级。要加强观众需求调研,因需而动提供特色服务。此外,还要加强系统内部单位之间的融合,与各大院团、文博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广泛开展合作。打破单一服务的局限,策划举办更多丰富多彩、特色突出、参与性强的体验活动和教育活动。在满足基本文化服务的基础上,可围绕行业特色,提升特色餐饮服务的整体品质。

(本报驻山东记者 苏 锐 采访整理)


助力上海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

上海市政协委员、景域集团董事长 洪清华

2023年第四季度以来,我国在推动入境游发展上力度空前:铁路部门推出外国护照在线身份核验服务、对法德意荷西马六国实施免签入境政策,与新加坡、泰国互相免签……但签证环节只是入境游的第一步,我国入境游面临以传统组团为主,散客化、自由行市场布局不足,目的地宣传吸引力不足,入境游友好型环境有待进一步建设等问题。

围绕全面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城市,上海正在高水平打造中国入境旅游第一站。为进一步放大上海入境游对长三角、全国入境游发展的引擎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探索布局。

首先,要创新营销,强信心、增魅力。围绕行业痛点,从行业供给端与消费需求端双向增强入境游的宣传。可以借助2024中法文化旅游年、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加强与国外旅行商、文旅企业的沟通合作,坚定其对我国入境游市场的信心,加大投入布局;利用国外主流新媒体平台,以更多年轻人喜爱的方式,巧借热点话题,增强宣传推介,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要打造友好型入境游环境,开辟上海特色的入境游线路。上海在入境游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继续在电信网络、消费与支付、酒店选择、公共标识等方面,从国外游客尤其是自由行客人的实际需求出发,打造更友好、更便捷、更多元的服务环境。同时,开辟具有上海特色的主题旅游线路,提供丰富多样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游客体验。

再次,要打造长三角入境旅游示范区。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文相亲、地缘相近,自然风光等各有特色,互补性很强,文旅产业发展水平高。可参考国外成熟旅游目的地大区模式,由上海发起成立长三角入境旅游示范区,强化四地优质资源组合,推出更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线路产品;探索以统一的政策提升外国游客出游的便利性。此外,还可以发挥上海高等教育事业发达的优势,扩大入境游相关人才的培养与输出。

(本报记者 韩 洁 采访整理)

2024年3月2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锚定高质量发展,“诗与远方”赋彩美好生活》

↓ ↓ ↓ ↓ ↓ ↓ ↓ ↓ ↓

相关阅读

今日热点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