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爱红妆更爱武装——浅析唐朝流行女着男装的缘由

2024-05-1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观念。对于男权当道的中国来说, 轻视妇女的价值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极其卑贱, 被人们所轻视。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发展, 女性意识得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得到复苏与彰显, 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地位, 女性话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成为后殖民主义题材的热点。其实, 女性作为社会中的人, 与男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古到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发展史。

一、唐朝社会开明,女着男装盛行

唐朝社会从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到亡国皇帝玄宗李隆基, 历时290多年, 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鼎盛时期。当时, 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 政治开明, 物产丰富, 各领域交相辉映, 为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新契机,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空前奇迹。尤其在文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更是经久不衰, 为我们谱写了一部又一部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在这种开明的社会背景下, “女性形象”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开始诉诸于绘画, 使得“仕女画”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而出现, 并发展至顶峰。其中著名的代表性画家有张萱、周昉等。

如张萱的传世作品有描绘贵族妇女真实生活情景的《捣练图》, 描绘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一同骑马春游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周昉的描绘宫廷贵族仕女生活的《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纨扇仕女图》等。他们笔下的仕女, 大部分都是在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观念统治下生活的宫廷女性和名门贵族, 其题材主要是对这些贵族女性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 从姿态与神情、服饰与装扮、活动与状态中流露出贵族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

唐寅就曾在《芭蕉仕女图》中写道:“起对镜自添百媚,至今都学寿阳妆。”

然而, 仕女画从本质上说, 也是一门男性艺术。因为作画者大都是男性, 他们描绘的女性自始至终都是以男性的审美观念为基点。具体来说, 就是从男性的角度去描绘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 审视女性的内心情感和价值取向。因此, 体现出这一时期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折射出历史上以男性为主导的唐朝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要求和认可, 也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样式。

再加上公元690年, 武则天正式登基执政, 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强烈冲击了正统的男尊女卑观念, 妇女的自然天性和社会能力在这个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这一颠覆封建社会男权称霸的事件, 引发了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女性开始逐渐参与社会活动, 且参政意识普遍增强, 她们作为一支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着装上, 甚至出现了“女扮男装”这一颠覆封建传统思想观念和礼教的“奇装异服”现象。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墓室壁画《观鸟捕蝉图》, 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石墩线刻女像等都是描绘这一现象的典型作品, 充分反映出盛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社会活动、生活状况、着装打扮等。她们追求富贵、典雅、夸张、华丽以及独具匠心的外化形式, 折射出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心理;同时也体现了唐朝妇女在思想意识上的开放, 使得其聪明才智透过男尊女卑的厚雾在历史的苍穹中放射出光彩, 表露出内心对自由、个性、公平、权利、地位的向往和追求。

二、多元文化熏陶,唐朝女性尚武

隋唐时期, 仍沿袭北齐、北周确立的以儒家思想为本, 佛教、道教交相辉映的状况, 营造了一种宽松的政治与思想环境。这一时期, 佛教得到大力发扬, 引领时代思潮之风骚。道教与道家思想意识十分活跃, 士人们热衷于诗文写作, 整个唐朝社会洋溢着文学崇拜的良好风气, 培养出一批具有优良的学风和士风的文学巨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在他们的诗句中, 女性也作为一重要的题材被广为采纳。

李白在《长干行》中这样描述男女间朦胧的感情:“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可见, 在繁盛的唐王朝时期, 男女之间的“恋情”和“婚姻”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里, 已不再是避而不谈的低俗话题, 却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创作元素和主题。由此可知, 女性的人格和地位得到了自由的张扬, 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也由禁锢转为开化, 由保守转为开放。

唐王朝特别注重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来往和交流 , 如西部有突厥和回鹘;南面有南诏;东北有渤海国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也为当时的唐朝注入了活力, 异国人们把大量的少数民族金银器、头饰、服装带入中原, 各国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 大大填补了唐朝单一制的传统文化格局, 呈现多元化的繁荣趋势。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妇女, 她们进驻中原, 个个洋溢着自由奔放的气息, 在这种风气的感化下, 唐代女性的思想意识得到解放, 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 女性的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而尊卑内外, 斯一贯矣”说的是“玄宗时宫中妇人有着男子的靴子和衫, 无论尊卑贵贱, 着装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盛唐时期,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女性地位进一步提高, 女性意识得到彰显, 这一点尤其反应在其服饰上的变化上, 出现了“女扮男装”的现象。同样的史料《中华古今注》中记载:“至天宝年中, 士人之妻, 著丈夫靴、衫、靴、帽, 内外一体也”;《洛阳伽蓝记》所注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 与丈夫无异”这些都足以证明这种男性装扮在女性中的流行程度, 不仅能看到这种妆扮适应了女性的着装需求, 同时也迎合了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

在唐朝的贵族社会里, 男性官员的穿衣形制基本是以头戴软巾乌纱幞, 身着圆领长袍衫, 腰系革带以佩饰, 足穿深色长筒乌皮靴 为范式。这种男装穿在身上有束腰、收身的功效, 使人身体挺拔, 积极向上。

如在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中,就有一着男装的侍女, 上穿圆领长袍衫, 下身着条纹裤。永泰公主墓壁画左第一人 , 其身着男装, 头戴乌纱幞头帽, 上身穿大翻领胡服装, 腰系革带, 足蹬乌皮高腰靴;永泰公主墓室内北面西间雕饰 , 此人头戴幞头帽, 其他形制大致相仿。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石墩线刻女像, 此女头戴软脚幞头, 身穿圆领半袖长袍, 足着小蛮靴。可以看出, 唐朝妇女“男扮女装”现象极其流行普遍, 且着装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大多都是头戴软脚幞头或乌纱幞头, 身着圆领或翻领长袍衫, 腰系革带, 下身穿紧口条纹裤, 脚蹬高腰靴或小蛮靴等。

又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 从右至左第一骑, 第三骑, 和最后一骑 , 都是这种身着男装的侍女和随从们。她们颠覆了过去侍女们着襦裙服的穿着打扮, 穿起了男装, 带上了幞头, 登上了乌纱靴。依

图所见, 身着男装的侍女们个个显得英姿飒爽, 挺拔利落, 无不展现女性内在的生命力和健康美。这种着装形式, 不仅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开放性, 同时也折射出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女性高度的尚武精神。

三、唐朝社会开明,女性意识崛起。

随着社会的兴盛和与外来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唐朝出现很多的游戏娱乐活动, 如春游、骑射、打马球、下棋、舞乐等。《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盛唐时期张萱的仕女画代表作, 此图为宋摹本, 原作遗失。它描绘的就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及其侍从一行九人春天出游的情景。她们个个骑着高头大马, 神情淡定, 悠然自若。可见, 她们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骑马出行的活动。

杜甫曾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描述的就是唐代女性游春的诗句。

马球, 是唐代一项十分流行的大型公开性体育竞技运动。在宫廷中, 就修有专门的马球场地。生活在五代十国的花蕊夫人曾在《宫词》中这样说:“自教宫人学打球, 玉鞍初跨柳腰柔”, 描述的就是当时宫女们学打马球时, 各个都身姿窈窕、跨柳腰柔的情景。

武则天登基后, 打破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唯有男子才可执政的局面, 女权主义运动油然兴起。女人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皇权, 有了参政执政的权利, 这大大激发了各个阶层的妇女们大胆尝试参与政治的欲望。可以说,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妇女, 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妇女在参政议政方面的思想和意识都要强烈与激进。如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高宗之女太平公主、以及14岁就成为武则天得力助手的上官婉儿等都是在政治上具有一定地位的女性代表, 女子在唐朝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其实, 妇女地位的高低不在于其在家庭中是否受男人的宠爱及受到的宠幸有多少, 而根本性的提升, 还是在于妇女是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和政治管理。一个社会只有妇女也可以向男人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公共文化事业时, 这个社会才能营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为什么盛唐时期的女性会如此热忠于效仿男性穿衣呢?一方面是唐朝社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所致, 女性可以更加自由地参加社会活动, 可以有参政执政的权利。且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带来很多新思想、新观念, 妇女可以求新求异, “男扮女装”现象是文化开放性的物质外化反映, 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这大概还应该与我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尤其是性别歧视有关。封建社会公认男性是主权、地位的象征, 身份和地位较高;而女性就应该“三从四德”、“相夫教子”, 是弱势群体的代表, 身份和地位都比较卑微下贱, 一直深受男性的奴役。

但是, 唐朝开明的社会环境为她们突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创造了可能, 她们着男装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游玩享乐, 其在服饰上的突破, 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女人们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敢于突破整个大一统社会对性别的歧视;体现了封建女性对男性性别和地位等因素无比的羡慕与崇拜;体现了唐朝妇女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和积极性, 使得笼罩在男尊女卑的历史厚雾中的女性, 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充分地表露出内心对自由、个性、公平、权利、地位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异彩。

结语

总而言之, 唐朝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是一个在历史上格外绚烂多彩的社会, 是一个能够使得妇女彰显自身魅力的社会。它影响了后来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妇人们, 为后来妇女地位和权力的变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女性的发展, 无疑为唐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了新的契机, 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史谱写了一曲华美的东方乐章。

参考文献

  • 《中国服饰史》

  • 《旧唐书·舆服志》

  • 《中华古今注》

  • 《洛阳伽蓝记》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观念。对于男权当道的中国来说, 轻视妇女的价值和束缚妇女的道德礼教观使得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极其卑贱, 被人们所轻视。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发展, 女性意识得以在一定程度上逐渐得到复苏与彰显, 在社会上取得了一定地位, 女性话题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成为后殖民主义题材的热点。其实, 女性作为社会中的人, 与男性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古到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发展史。

唐朝社会从开国皇帝高祖李渊到亡国皇帝玄宗李隆基, 历时290多年, 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鼎盛时期。当时, 社会稳定, 经济繁荣, 政治开明, 物产丰富, 各领域交相辉映, 为文化的繁荣带来了新契机,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空前奇迹。尤其在文学、宗教、艺术等领域, 更是经久不衰, 为我们谱写了一部又一部梦回千年的盛世华章。在这种开明的社会背景下, “女性形象”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开始诉诸于绘画, 使得“仕女画”正式作为一个独立的绘画门类而出现, 并发展至顶峰。其中著名的代表性画家有张萱、周昉等。

如张萱的传世作品有描绘贵族妇女真实生活情景的《捣练图》, 描绘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及其眷从一同骑马春游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等;周昉的描绘宫廷贵族仕女生活的《簪花仕女图》、《调琴啜茗图》、《纨扇仕女图》等。他们笔下的仕女, 大部分都是在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观念统治下生活的宫廷女性和名门贵族, 其题材主要是对这些贵族女性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 从姿态与神情、服饰与装扮、活动与状态中流露出贵族女性复杂的内心世界。

唐寅就曾在《芭蕉仕女图》中写道:“起对镜自添百媚,至今都学寿阳妆。”

然而, 仕女画从本质上说, 也是一门男性艺术。因为作画者大都是男性, 他们描绘的女性自始至终都是以男性的审美观念为基点。具体来说, 就是从男性的角度去描绘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况, 审视女性的内心情感和价值取向。因此, 体现出这一时期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标准, 折射出历史上以男性为主导的唐朝社会对女性形象的要求和认可, 也为后世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经典的女性形象样式。

再加上公元690年, 武则天正式登基执政, 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 强烈冲击了正统的男尊女卑观念, 妇女的自然天性和社会能力在这个时期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 这一颠覆封建社会男权称霸的事件, 引发了女权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女性开始逐渐参与社会活动, 且参政意识普遍增强, 她们作为一支庞大而又特殊的群体在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着装上, 甚至出现了“女扮男装”这一颠覆封建传统思想观念和礼教的“奇装异服”现象。如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 墓室壁画《观鸟捕蝉图》, 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石墩线刻女像等都是描绘这一现象的典型作品, 充分反映出盛唐时期贵族妇女的社会活动、生活状况、着装打扮等。她们追求富贵、典雅、夸张、华丽以及独具匠心的外化形式, 折射出男性对女性的审美心理;同时也体现了唐朝妇女在思想意识上的开放, 使得其聪明才智透过男尊女卑的厚雾在历史的苍穹中放射出光彩, 表露出内心对自由、个性、公平、权利、地位的向往和追求。

隋唐时期, 仍沿袭北齐、北周确立的以儒家思想为本, 佛教、道教交相辉映的状况, 营造了一种宽松的政治与思想环境。这一时期, 佛教得到大力发扬, 引领时代思潮之风骚。道教与道家思想意识十分活跃, 士人们热衷于诗文写作, 整个唐朝社会洋溢着文学崇拜的良好风气, 培养出一批具有优良的学风和士风的文学巨匠。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等。在他们的诗句中, 女性也作为一重要的题材被广为采纳。

李白在《长干行》中这样描述男女间朦胧的感情:“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可见, 在繁盛的唐王朝时期, 男女之间的“恋情”和“婚姻”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里, 已不再是避而不谈的低俗话题, 却成为这一时期重要的创作元素和主题。由此可知, 女性的人格和地位得到了自由的张扬, 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思想也由禁锢转为开化, 由保守转为开放。

唐王朝特别注重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来往和交流 , 如西部有突厥和回鹘;南面有南诏;东北有渤海国等。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也为当时的唐朝注入了活力, 异国人们把大量的少数民族金银器、头饰、服装带入中原, 各国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互通有无, 大大填补了唐朝单一制的传统文化格局, 呈现多元化的繁荣趋势。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妇女, 她们进驻中原, 个个洋溢着自由奔放的气息, 在这种风气的感化下, 唐代女性的思想意识得到解放, 极大地增强了自信心, 女性的地位也得到很大的提高。

据《旧唐书·舆服志》记载, “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而尊卑内外, 斯一贯矣”说的是“玄宗时宫中妇人有着男子的靴子和衫, 无论尊卑贵贱, 着装基本上是一样的”。

在多元文化影响下的盛唐时期,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自由, 女性地位进一步提高, 女性意识得到彰显, 这一点尤其反应在其服饰上的变化上, 出现了“女扮男装”的现象。同样的史料《中华古今注》中记载:“至天宝年中, 士人之妻, 著丈夫靴、衫、靴、帽, 内外一体也”;《洛阳伽蓝记》所注于阗国“其俗妇人袴衫束带乘马驰走, 与丈夫无异”这些都足以证明这种男性装扮在女性中的流行程度, 不仅能看到这种妆扮适应了女性的着装需求, 同时也迎合了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

在唐朝的贵族社会里, 男性官员的穿衣形制基本是以头戴软巾乌纱幞, 身着圆领长袍衫, 腰系革带以佩饰, 足穿深色长筒乌皮靴 为范式。这种男装穿在身上有束腰、收身的功效, 使人身体挺拔, 积极向上。

如在陕西省乾县唐章怀太子墓壁画《观鸟捕蝉图》中,就有一着男装的侍女, 上穿圆领长袍衫, 下身着条纹裤。永泰公主墓壁画左第一人 , 其身着男装, 头戴乌纱幞头帽, 上身穿大翻领胡服装, 腰系革带, 足蹬乌皮高腰靴;永泰公主墓室内北面西间雕饰 , 此人头戴幞头帽, 其他形制大致相仿。长安县南里王村韦泂墓石墩线刻女像, 此女头戴软脚幞头, 身穿圆领半袖长袍, 足着小蛮靴。可以看出, 唐朝妇女“男扮女装”现象极其流行普遍, 且着装形制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大多都是头戴软脚幞头或乌纱幞头, 身着圆领或翻领长袍衫, 腰系革带, 下身穿紧口条纹裤, 脚蹬高腰靴或小蛮靴等。

又如,在《虢国夫人游春图》中, 从右至左第一骑, 第三骑, 和最后一骑 , 都是这种身着男装的侍女和随从们。她们颠覆了过去侍女们着襦裙服的穿着打扮, 穿起了男装, 带上了幞头, 登上了乌纱靴。依

图所见, 身着男装的侍女们个个显得英姿飒爽, 挺拔利落, 无不展现女性内在的生命力和健康美。这种着装形式, 不仅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开放性, 同时也折射出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女性高度的尚武精神。

随着社会的兴盛和与外来民族的进一步融合, 唐朝出现很多的游戏娱乐活动, 如春游、骑射、打马球、下棋、舞乐等。《虢国夫人游春图》是盛唐时期张萱的仕女画代表作, 此图为宋摹本, 原作遗失。它描绘的就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姐姐虢国夫人及其侍从一行九人春天出游的情景。她们个个骑着高头大马, 神情淡定, 悠然自若。可见, 她们显然已经习惯了这种骑马出行的活动。

杜甫曾在《丽人行》中写道:“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描述的就是唐代女性游春的诗句。

马球, 是唐代一项十分流行的大型公开性体育竞技运动。在宫廷中, 就修有专门的马球场地。生活在五代十国的花蕊夫人曾在《宫词》中这样说:“自教宫人学打球, 玉鞍初跨柳腰柔”, 描述的就是当时宫女们学打马球时, 各个都身姿窈窕、跨柳腰柔的情景。

武则天登基后, 打破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唯有男子才可执政的局面, 女权主义运动油然兴起。女人在历史上第一次获得皇权, 有了参政执政的权利, 这大大激发了各个阶层的妇女们大胆尝试参与政治的欲望。可以说, 生活在盛唐时期的妇女, 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的妇女在参政议政方面的思想和意识都要强烈与激进。如唐太宗爱女高阳公主、高宗之女太平公主、以及14岁就成为武则天得力助手的上官婉儿等都是在政治上具有一定地位的女性代表, 女子在唐朝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其实, 妇女地位的高低不在于其在家庭中是否受男人的宠爱及受到的宠幸有多少, 而根本性的提升, 还是在于妇女是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公共活动和政治管理。一个社会只有妇女也可以向男人一样平等地参与社会活动、政治活动、公共文化事业时, 这个社会才能营造出一个更加有利于实现男女平等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

为什么盛唐时期的女性会如此热忠于效仿男性穿衣呢?一方面是唐朝社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所致, 女性可以更加自由地参加社会活动, 可以有参政执政的权利。且对外文化交流频繁, 带来很多新思想、新观念, 妇女可以求新求异, “男扮女装”现象是文化开放性的物质外化反映, 这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点。这大概还应该与我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 尤其是性别歧视有关。封建社会公认男性是主权、地位的象征, 身份和地位较高;而女性就应该“三从四德”、“相夫教子”, 是弱势群体的代表, 身份和地位都比较卑微下贱, 一直深受男性的奴役。

但是, 唐朝开明的社会环境为她们突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创造了可能, 她们着男装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游玩享乐, 其在服饰上的突破, 体现了盛唐时期的女人们敢于突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敢于突破整个大一统社会对性别的歧视;体现了封建女性对男性性别和地位等因素无比的羡慕与崇拜;体现了唐朝妇女在其意识上的开放性和积极性, 使得笼罩在男尊女卑的历史厚雾中的女性, 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一往无前的创新精神充分地表露出内心对自由、个性、公平、权利、地位的无限向往和追求, 在历史长河中绽放出异彩。

总而言之, 唐朝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是一个在历史上格外绚烂多彩的社会, 是一个能够使得妇女彰显自身魅力的社会。它影响了后来一批又一批、一代又一代的妇人们, 为后来妇女地位和权力的变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女性的发展, 无疑为唐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带来了新的契机, 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史谱写了一曲华美的东方乐章。

《中国服饰史》

《旧唐书·舆服志》

《中华古今注》

《洛阳伽蓝记》

相关阅读

今日热点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