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正文

人在镜子里看到的自己,会比真实的自己要“好看”,是真的吗?

2024-05-17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每次出去玩之前,你对着镜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在镜子中看着自己的样子近乎完美,但是一旦拿起相机自拍,就感觉在照片中的自己满是问题,和在镜子中的自己大不一样,要丑了很多。

难道镜子中的自己要比真实的自己好看不少吗?

反映真实的平面镜

平时我们使用的镜子属于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当光射入镜子时,镜面将光进行反射,我们在镜中看到的景物其实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一种虚像。

这个虚像与物体本身大小相同,虚像与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虚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本身呈现对称关系。

也就是说,你透过镜子看到的就是真实的自己。

照片中的骗局

人会产生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比真实的自己好看的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自拍照或者别人给自己拍摄的照片中的自己,和印象中镜子里的自己差距有点大。其实照片中的你的样子,大多数时候都并不是真实的你的样子。

自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距今,不过也才过了不到百年的时间。摄像技术算是一个“年轻”的技术了。

现在相机大厂商,比如佳能、尼康都还在以两年为周期更新它们的相机品种。相机就如同手机、电脑等数码电子产品一样,更新换代非常快。

为什么?因为这些相机产品都在追求能够拍出“更真实的现实场景”。

即使是现在相机发展得足够迅速了,但现代数码相机依旧不能拍出完全真实的现实场景。相机里面藏着的很大的玄机,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把同样的一款相机交给你没接触过数码相机的摄影小白,和交给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水平会是一样的吗?

抛开拍摄技术不谈,以同样的相机拍人,用“JPG”格式拍出来的图片就要比用“RAW”格式拍摄出来的图片逊色不少。

所以,照片里面是含有骗局的。

相机成像原理

要说明照片里图像相较于真实的景物到底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错,就要先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

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面镜,当准备使用照相机拍摄时,光线从凸面镜进入相机内部,经过凸面镜成像的原理,这些光线在相机内部散射开来。

在相机中散射的光射入相机中的小型凸透镜,这个凸透镜可以把散射的光聚集起来,并最后把光线聚集在用于成像的金属元件CCD或者CMOS上,CCD或者CMOS成像元件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最终在相机的图像处理器上加工这些转化来的电信号,在相机的内存中就可以看到刚拍摄的图片了。

因为相机拍摄照片的这一过程过于复杂,接受来的光信号在途中有所损失,所以相片与真实的景象就会产生差别,这也是为什么“RAW”格式的图片要比“JPG”格式的图片更加真实。

因为用“RAW”格式拍摄出的照片在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那一步损失的信息少于用“JPG”格式拍摄的照片。

相机成像的过程过于复杂,不够灵活,导致你用不同的镜头拍照,出来的照片也会不同。

用20mm的广角镜头和用50mm的人像镜头在同一场景下拍摄,你会发现,广角镜头中拍摄的景物更多,但是这些拍摄的景物与50mm的人像镜头拍摄出的景物有些许的不同。

总感觉用广角镜头拍摄出来的景物的部分地方会有些许扭曲,或者会变得稍微更大一点。这是因为广角畸变的原因。

广角镜头的特性就是透视效果强,画面会更加立体。在广角镜头下,你的鼻子等器官会显得更突出,用广角镜头拍摄人物会让人的鼻子看起来比平时更大。镜头的不同也能影响照片的真实度。

除了镜头,光线的不同也会让一个人在照片下看起来不同。在柔光灯的照射下,人看起来有一种“朦胧”美,人的模样会更柔和。

在影视作品中,柔光灯常用来拍摄女性,在柔光灯下,女性会看起来更漂亮,而如果用硬光,人的五官会更加立体,人的样貌也会比平时看起来更加冷峻。

在影视作品中,常用硬光来拍摄硬汉或者罪犯。现实并不是在拍电影,你不可能时时拿出手机自拍的时候,都会有刚好合适的光线把你衬托的美美的。大多数时候就是随手一拍,没有光线的加持,自然会觉得不好看。

镜像也是导致你会觉得真实的自己比镜子中的自己更丑的原因。由于平面镜成像的原因,你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相较于现实中的你其实是反过来的。而用相机照出来的你才是平时大家眼中的你。

每个人的脸虽然看起来像是对称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左半脸和右半脸是有些许差距的。这是由于每个人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所导致的。在平时如果你习惯用右后槽牙咀嚼食物,你的右边脸上的肌肉就会更结实点。

你可以试着用P图软件,将你的左半脸镜像翻转,然后移动到你的右半脸上去,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差别,你会感觉到绝对对称的脸看起来怪怪的。

平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特征,比如在镜子中你的鼻子往左边偏移了3毫米左右,当你看到照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鼻子比你映象中偏离6毫米左右,这些细微的变化导致你怎么看照片怎么觉得别扭,这就是许多人觉得自己不上镜的原因。

镜子里的心理学

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人在镜中的样子并不会比真实的样子更好看。我们会觉得镜子中的自己要比真实的自己好看还是因为人的心理原因。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人在照镜子时,很多时候大脑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脑补,比如自己脸上有什么小粉刺、伤疤之类的,在照镜子,人脑会自动把这些不好的部分给淡化甚至趋近消除,自然在看照片的时候,看到脸上的这些小瑕疵会觉得真实的自己不如镜中的自己好看。

过去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实验,他将自己学生的日常的样子拍下来,并打印出两张照片,一张照片没有经过修图,另一张照片把人物修得更漂亮了一点。

这位教授让同学选哪张照片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选择了修过的图片。这说明人都有美化、理想化自己样貌的心理。

如果平时常照镜子,也会觉得在镜子中的镜子更好看。这都是曝光效应搞的鬼。曝光效应也被称为多看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

曝光效应指的是,人类会更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

平时对着镜子看几十次的人,就是喜欢上了镜子中的自己。一个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眼前,你对他的喜好程度就会增加。

经常爱照镜子的人就是因为曝光效应而产生了自恋情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臭美。在社会心理学中,曝光效应被叫熟悉定律,所以在工作场上,你积极帮自己的上司做事,就会让上司对你产生好感,这种现象就是由于熟悉定律导致的。

当然,曝光效应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说在任何条件下,喜好程度都会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产生曝光效应的前提是,对人产生的刺激必须是中性的刺激。如果一个人本来就厌恶一样事物或者人,随着这些东西曝光次数的增多,人也不会因此而喜爱上这些东西的。

举个例子,如果你是执拗的跟踪狂,每天尾随在一个女性背后,那名女性不仅不会因此而爱上你,甚至会越来越厌恶惧怕你,最后到了叫警察来处理你的程度。

可能例子有一些极端,换个例子讲,如果一个人害怕蜘蛛这类昆虫,那哪怕见得再多次,这个人还是会对蜘蛛这类昆虫感到害怕。

刺激的强度高了不行,刺激过多,曝光过度也会导致曝光效应失效。平时恩恩爱爱的男女朋友,一旦结婚后,整天腻在一起,久而久之也会让感情变淡。曝光过度的最终结局就是喜新厌旧。

在镜子中,你看到的自己是活动的,而照片则是平面的,静止的,你会更喜欢镜子中活动的自己。这是由心理学上的冻脸效应导致的。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团队发现,人类更喜欢动态的图像大于静态的图像。

罗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团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大学中随机抽样了一百人做样本,让他们观看一段动态的人物运动视频,在观看结束后随意截下视频中的静态图片,让观测者给视频中的人物和静态图片中的人物的样貌打分,结果发现,动态视频中的人物得分是要高过静态图片中的人物得分的。

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听到,“你比照片上好看多了”这种说辞?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就是冻脸效应。至于人为何产生冻脸效应这样的心理,科研人员并不能确定原因。

不过,科研人员推测,这是由于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看动态的事物,比起静态的图片,大脑更容易识别处于动态的面容。静态人像毕竟也只随着相机的出现而出现不过百年之久,人类一时半会儿还没有习惯静态人像。

结语

事实证明,你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千万别被照片中“千奇百怪”的自己给骗了,相机并不能完全地反应真实世界。

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因为心理作用而过度美化该怎么办?这也简单,首先要做的是减少照镜子的次数,让你对自己产生陌生效应,这样当你时过几个月再次照镜子时,你才不会因曝光效应而过度美化自己。

其次,照镜子的距离也要讲究。最好站在镜子前25cm,因为平面镜成像的原理,你实际上看到的虚像距离你50cm,而这个距离恰巧是社会学家研究出的人平时和人社交时保持的平均距离。这样一来,你也能相对较客观的看到平时别人眼中的你到底是怎么样的。

最后,如果你缺乏自信,那就多照照镜子,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即使多少美化自己又有什么问题呢?至少你能在镜子中找到一点自信心,会更有助于你的社交和日常生活。

你是否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每次出去玩之前,你对着镜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在镜子中看着自己的样子近乎完美,但是一旦拿起相机自拍,就感觉在照片中的自己满是问题,和在镜子中的自己大不一样,要丑了很多。难道镜子中的自己要比真实的自己好看不少吗?反映真实的平面镜平时我们使用的镜子属于平面镜当光射入镜子时,镜面将光进行反射,我们在镜中看到的景物其实是由光的反射光线的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一种虚像。这个虚像与物体本身大小相同,虚像与物体距离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虚像与物体相对于平面镜本身呈现对称关系。也就是说,你透过镜子看到的就是真实的自己。照片中的骗局人会产生镜子里看到的自己比真实的自己好看的这种感觉。主要是因为,自拍照或者别人给自己拍摄的照片中的自己,和印象中镜子里的自己差距有点大。其实照片中的你的样子,大多数时候都并不是真实的你的样子。自1913年德国人奥斯卡巴纳克现在相机大厂商,比如佳能、尼康为什么?因为这些相机产品都在追求能够拍出“更真实的现实场景即使是现在相机发展得足够迅速了,但现代数码相机依旧不能拍出完全真实的现实场景。相机里面藏着的很大的玄机,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把同样的一款相机交给你没接触过数码相机的摄影小白,和交给摄影师,拍出来的照片水平会是一样的吗?抛开拍摄技术JPGRAW所以,照片里面是含有骗局的相机成像原理要说明照片里图像相较于真实的景物到底在哪些地方出了差错,就要先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说起。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面镜在相机中散射的光射入相机中的小型凸透镜,这个凸透镜可以把散射的光聚集起来,并最后把光线聚集在用于成像的金属元件CCD或者CMOS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因为相机拍摄照片的这一过程过于复杂,接受来的光信号在途中有所损失因为用“RAW”格式拍摄出的照片在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的那一步损失的信息少于用“JPG”格式拍摄的照片。相机成像的过程过于复杂,不够灵活,导致你用不同的镜头拍照,出来的照片也会不同。用20mm的广角镜头和用50mm的人像镜头总感觉用广角镜头拍摄出来的景物的部分地方会有些许扭曲,或者会变得稍微更大一点。这是因为广角畸变广角镜头的特性就是透视效果强,画面会更加立体除了镜头,光线的不同在影视作品中,柔光灯在影视作品中,常用硬光镜像每个人的脸虽然看起来像是对称的,但事实并不是如此你可以试着用P图软件,将你的左半脸镜像翻转,然后移动到你的右半脸上去,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差别,你会感觉到绝对对称的脸看起来怪怪的。平时在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特征,比如在镜子中你的鼻子往左边偏移了3毫米左右,当你看到照片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鼻子比你映象中偏离6毫米左右,这些细微的变化导致你怎么看照片怎么觉得别扭,这就是许多人觉得自己不上镜的原因。镜子里的心理学从物理学的角度出发,人在镜中的样子并不会比真实的样子更好看。我们会觉得镜子中的自己要比真实的自己好看还是因为人的心理原因。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人在照镜子时,很多时候大脑会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脑补,比如自己脸上有什么小粉刺、伤疤之类的,在照镜子,人脑会自动把这些不好的部分给淡化甚至趋近消除,自然在看照片的时候,看到脸上的这些小瑕疵会觉得真实的自己不如镜中的自己好看。过去一位心理学教授曾经做过实验,他将自己学生的日常的样子拍下来,并打印出两张照片,一张照片没有经过修图,另一张照片把人物修得更漂亮了一点。这位教授让同学选哪张照片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结果有三分之二的同学都选择了修过的图片。如果平时常照镜子,也会觉得在镜子中的镜子更好看。这都是曝光效应曝光效应也被称为多看效应,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曝光效应指的是,人类会更喜欢自己熟悉的事物。平时对着镜子看几十次的人,就是喜欢上了镜子中的自己。一个事物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眼前,你对他的喜好程度就会增加。经常爱照镜子的人就是因为曝光效应而产生了自恋情绪熟悉定律当然,曝光效应也是有条件的,不是说在任何条件下,喜好程度都会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产生曝光效应的前提是,对人产生的刺激必须是中性的刺激举个例子,如果你是执拗的跟踪狂,每天尾随在一个女性背后,那名女性不仅不会因此而爱上你,甚至会越来越厌恶惧怕你,最后到了叫警察来处理你的程度。可能例子有一些极端,换个例子讲,如果一个人害怕蜘蛛这类昆虫,那哪怕见得再多次,这个人还是会对蜘蛛这类昆虫感到害怕。刺激的强度高了不行,刺激过多,曝光过度也会导致曝光效应失效在镜子中,你看到的自己是活动的,而照片则是平面的,静止的,你会更喜欢镜子中活动的自己。这是由心理学上的冻脸效应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罗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团队发现,人类更喜欢动态的图像大于静态的图像。罗伯特·博斯特和他的团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在大学中随机抽样了一百人做样本,让他们观看一段动态的人物运动视频,在观看结束后随意截下视频中的静态图片,让观测者给视频中的人物和静态图片中的人物的样貌打分,结果发现,动态视频中的人物得分是要高过静态图片中的人物得分的。在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经常听到,“你比照片上好看多了”这种说辞?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就是冻脸效应不过,科研人员推测,这是由于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习惯了看动态的事物,比起静态的图片,大脑更容易识别处于动态的面容。结语事实证明,你在镜子中看到的自己,就是真实的自己,千万别被照片中“千奇百怪”的自己给骗了,相机并不能完全地反应真实世界。要是担心自己的形象因为心理作用而过度美化该怎么办?这也简单,首先要做的是减少照镜子的次数其次,照镜子的距离也要讲究25cm50cm最后,如果你缺乏自信,那就多照照镜子,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即使多少美化自己又有什么问题呢?至少你能在镜子中找到一点自信心,会更有助于你的社交和日常生活。

相关阅读

今日热点

小编推荐